[小編跟課] 李維倫《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 第3堂

#小編跟課 #榮格 #現象學 #心靈

2025/5/08-5/29 李維倫《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四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6q1PiLf9c6Cm

 

第3堂 問世間,「心靈」為何物?

撰稿⊙奧惟弈‧希當 Awi Sitang(諮商心理師/ 心理一生 Psy for Live)|編輯⊙林俞君

心靈(Psyche)是榮格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而「心靈」是否能被「直接」理解與認識?維倫老師在本堂,細緻地談論榮格Jung談「心靈」的核心思路,及其面臨的挑戰,包含從現象學的視角如何反思與對話。以下,就分享小編跟課的沉思手札,與各位夥伴分享。

一、「心靈」不是「我」的心靈,而從心靈如何向自身「展現」之觀察

關於「心靈」的考察與研究,維倫老師在課堂中談的不是「心理學」的研究視角,不是「腦」意識的研究,也不是「腦神經科學」的心靈研究。關於「心靈」的考察,維倫老師將其定位於「人類認識自身存有論計畫」,就好像是透過「考察心靈是什麼」的過程中,漸漸「發現」它(心靈)如何自身展現的過程。

例如:Your are always on my“mind”

這是一首經典的歌詞,維倫老師談到,對美國人來說,這首歌的mind談的是「腦」(頭部),但到了漢語的脈絡,它變成了「心」(心臟)。

我試著將維倫老師這段舉例用白話註解,向各位讀者呈現。

現象學對於現象事物的考察,其實有一個走向是關注「語言」在什麼樣的脈絡,被如何使用與構成的前提考察。因此,在「語言」尚未浮現之前,意義有其朦朧、模糊及可能性存在於世。當我們觀看到某個事物時,眼前所見之「物」,可能會讓我們直觀地運用某種「理所當然」的視角(概念)進行對事物的「詮釋」與「分析」。

現象學的視角,邀請我們在「詮釋」與「分析」之前,先「等一等」,先試著看看它到底在「說什麼」,而不見得是我們直觀立刻檢索各種「腦中概念」進行檢核分析。

因此,在維倫老師的闡述,揭示了「心靈」(Psyche),它並不是直接用當代腦神經科學的方式解釋。因為,若我們理所當然直接用「腦神經科學」觀點解釋,會很直觀地將人們所面向之事物,成為了某種感官知覺的「材料」(物),就像是經過一連串腦神經傳導與化學作用歷程向人展現,而成為了「人的心靈」。

之所以這樣看待,是因為在現象學的視角,人沒有辦法「站在心靈的『外面』看『心靈』」,意即人無法自外於心靈。那麼,「心靈」(Psyche)究竟是什麼?

維倫老師在課堂中揭示榮格所談對於「心靈」(Psyche)的模樣。其指出:人們無法接觸真實世界,人們只能接觸「心靈圖像」。因此,「心靈」(Psyche)被心靈圖像所包裹,將心靈圖像視為一種超然的真實理解。

維倫老師另外舉了VR例子來討論,當人們戴上VR看到裝置產生的圖像時,彷彿人們在場「感覺」好像有那個世界,但脫下VR之後卻發現其實它不存在於外在世界。因此,若「心理學」變成說明事物最終的說法,會有陷入「心理主義」(唯心論)的危機。

我對維倫老師這段描述的理解如後:邀請大家停下腳步思考。當我們理所當然將(自然)科學心理學視為「解釋」事物的唯一判準時,自然科學帶給我們的視角是什麼?是一種自外於事物的客觀分析評估判斷?甚或,若自然科學心理學嫁接「腦神經科學」的視角時,是否外在所見的事物(心靈圖像)僅僅只是因為腦神經針對接受到的訊息分析理解綜合產生的「產物」呢?

因此,維倫老師才會在課程中不斷提醒:邀請大家將「科學化」、「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若暫時都先當作metaphor(隱喻),不那麼快地直接套入分析。若將「腦神經科學」視為一種「隱喻」、「圖像」,將人比喻為機器,心靈作用會產生什麼樣的圖像?並且,這樣的圖像會如何向自身展現?

在本堂課,維倫老師同時也帶入Binswanger的視角。他是第一個把現象學帶入心理治療的人,談到了「自然人」(homo naturakis)與「心靈人」(homo psychicus)的辯證。這樣的辯證,讓我想到了榮格在其論述歷程當中,擺盪「科學的」與「詩意的」兩種描述立場的顯現,彷彿也能在「心靈」的認識過程中看見其端倪。

然而,既然「心靈」(Psyche)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那我們就必然會面臨一個提問:關於「心靈」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若不是「客觀實體」,那它可能是什麼?在榮格對於心靈的考察過程中,無可迴避也面臨這一題的追問與考察。

二、心靈與身體之間:「心靈的身體」(The Psyche’s body)是在日常生活「活出來的身體」(Lived body)

在課堂中,維倫老師揭示了榮格如何認識「身體」與「心靈」關係的視角,是以「身體與心靈是同一生命」的觀點認識之,以現象學的視角來看,是以身心之間的「關聯」方式思考。

就好像維倫老師那句「Your are always on my “mind”」,或是在榮格的非洲經驗文本當中,談到對於非洲人認識的心靈作用不在頭部、不在心臟,而在「腹部」。

這樣的探討,讓我想到了在練氣功時,常說「氣沉丹田」,或「意守丹田」。當「意守」丹田之時,注意力聚焦於丹田之處,丹田彷彿也成為了心靈作用的圖像而顯現。

維倫老師連結了Maurice Merleau-Ponty談「身體」經驗的視角。西醫的身體觀是一種解剖與歸類「一個個東西」的觀點,這與漢文化的「氣」身體觀是不同的思路。氣的身體觀談的是「如何運作」而形成一種「身體感經驗」的過程。

因此,在維倫老師進一步解析榮格的「身體-心靈」視角中,談及「心靈的身體」(The Psyche’s body)的視角。此視角揭示「心靈不是大腦過程附帶現象,也不是與身體平行運作的獨特領域」。因此,心物二元論、或心靈只是身體的附屬,這些都不是榮格的觀點,但榮格怎麼想,他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界定。

透過現象學的哲思辯證的考察,帶出「人性秩序」(human order)、「生命秩序」(vital order)的辯證思路。「心靈的身體」(The Psyche’s body)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來的身體」(Lived body),不只是指生理學的解剖分析的身體意涵,而是指用現象學觀點思考的身體觀(活出來的身體)。

若重新解讀榮格「心靈」的視角,其實與周遭「活出來的身體」(Lived body)存在模糊性密不可分,或許可以有一些「語言」或「不可說」的感覺經驗在其中,這是身體感的經驗,也可能是身體與環境交互關聯的經驗。

透過「活出來的身體」(Lived body)視角,維倫老師列舉了一些榮格所面對到的質疑與挑戰,特別是「神性」要如何被安放的辯證。這一段辯證解析相當精采但同時也非常燒腦,需要讀者多花一些心力耐心的沉浸閱讀、聆聽與思考。

三、心靈作為此在(Psyche as Dasein):從封閉的心靈到作為生活世界的心靈

維倫老師在這個段落列舉非常多的例子,為了讓讀者有機會用比較淺白的方式初步認識,我試著將這段考察用一段白話的方式分享一些個人註解。

當我們將「心靈」與「身體」之間的關係進行初步的解析,而意識到「身體-心靈」它在『兩者』之間,而非單純在某一個人身上……時,進一步視角就不再只是將「心靈」視為「個人獨有」或「腦內影像投射」,而「心靈」也不是一個自外於身體的「產物」。

因此,若真的要將「心靈」有所定位,嫁接回應到榮格視角,或許對於榮格來說「主觀心靈」類同於「意識」,而「客觀心靈」則指向無意識。於此的延伸思考,是關於榮格考察關於Ego與Self之間的「關係」,這樣的「關係」構成了「生活世界」的探討。

在這邊,維倫老師舉了一個蠻經典的例子。若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那麼「心理治療學」應該是另一種獨立的學科。心理治療的本質,並不全然適應用心理學的原則應用與介入方案。心理治療的「現場」起源於兩個人「談話」場景,從那個「談話現場」作為療癒的「起點」。因此,「心理學」不太管人與人之間的「交談」,關注的是將一個人當作獨立個體研究。由這樣的視角若重新連結到佛洛伊德留下的文本,關於「Anna O」的案例,除了直接用精神分析的視角詮釋,有沒有可能用「現象學」重新解讀?那是一種「回到Anna O『生活世界』」的考察方法。

因此,若將榮格所談的「心靈」視為一種個人「內在世界」或將外在事物視為「由內在世界開啟向外的投射」而認識,就很容易將榮格的論述指向「唯心論」看待。然而,從現象學的視角會試著轉換觀察的視角,重新解讀榮格的「心靈」論述。

維倫老師在講述中談到,榮格對心靈的說明,其指出「心靈『超出』個人界限」,這樣的視角指出「心靈」似乎不僅僅只是內在產物,而是「心靈」其實「圍繞」著人類,先於「他/她」而存在,這才指向了「我們『在』心靈之中」的說法得以成立。

換另一種說法,維倫老使舉例「心靈」或許就是一種「人間世」,其指向我們從屬於它,而開展出「這樣、那樣」的生活行事(如:感受、想法、行動)。

因此,我試著將維倫老師在課程中對於榮格的舉例註解。若我們將「心靈」轉向於「人與世界」的「關聯」方式思考,「心靈」其實以各種方式「存在於世界」中,人們可能「醒著」、「夢著」、「幻想」著……彷彿指出「心靈」以一種人類特有的方式(姑且稱為叫作『心靈』的方式),活在這個世間。因此,「心靈」本身作為空間的一種存有…「我」不擁有「心靈」,並且「心靈」也不是獨獨「屬於」我。(另一個用現象學考察例子,是關於Compelx「情結」的探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進一步閱讀本書)。

因此,若我們將「心靈」從封閉的視角轉向世界而敞開,這樣的視角轉向,可類比於海德格Heidegger的「在世存有」(Dasein)的論述,甚或將此概念連回胡賽爾Husserl所談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關聯之。

維倫老師最後用一段相當詩意的描述,讓我們認識何謂「生活世界」的心靈,但由於維倫老師的舉例非常短暫帶過,覺得非常可惜。因此,我在這邊試著將維倫老師這段比喻註解,嘗試個人的連結與思考,分享給各位參考。

「小孩」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只是用「爸爸說、媽媽說、老師說」種種的方式,不只是回應種種大人講到「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的方式認識世界。對於「小孩」來說,小孩的「身體」點亮了「世界」,一個孩子用「身體」探索世界,在他/她還沒有語言的時候,「身體」先於他/她,用了「身體」的行動展開他/她的處境,而小孩所處的「世界」因著「身體」而為他/她「展開」,甚或被身體所及「點亮」了「世界」。

四、Earth(大地)的意義:以「大地-世界」的方式認識自身之所在

關於「心靈」的考察,若作為「生活世界」探討,將可能用什麼樣的方式被認識?

維倫老師在本堂課的最後,運用「意識化/世界化/自然化」的動態描述方式,將「活生生的心靈」用非常具體的方式呈顯。有興趣的讀者,我非常建議維倫老師這段描述,讀者們可以多花一些時間、沉浸閱讀、體會及感受。

維倫老師在這個段落的獨白描述,是我認為維倫老師在本系列課程當中,非常具體用一種描述的方式,呈顯「現象學」如何思考榮格將「心靈作為生活世界」的認識方式呈顯之;至於,什麼是「大地」(Earth)?在海德格的「接地」(grounding)觀點有很清晰的描述。

若我們用榮格的語言及思考視角來回應維倫老師在本堂課的導讀重點,我會如此思考(分享給各位讀者參考):

榮格的「心靈」要被放回到人活在什麼樣的生活世界考察之。「心靈」作為人存在「世界」,它是以「意識-無意識」的關聯構成(榮格論述的核心)。而「意識」與「無意識」並不只是個人「內」或「腦神經」的產物,它也不是自外於「身體」的客觀產物。這樣的「經驗」必須回到「人與世界」的關聯方式「放在一起」考察,而無法彼此「切割」看待。

榮格用了大量的「語言」嘗試描述這樣的「關係」與「經驗」。因此,帶入了諸如「Ego-Self」的對應視角、「1號人格-2號人格」的對應視角,甚或其他種種對應的經驗描述之。

「原型」或許可以理解為榮格試圖「超出個人之外」的一種實踐與嘗試,試圖將「心靈」的探討不只是論述在「個體之內」的產物,而與「世界」產生關聯(歷史、文化、神話、藝術……)。如此這般的考察方式,豐富了人們對「心靈」的認識,其實也是豐富了人們對於「心靈『世界』」的認識,但它不能僅僅只是視為一種「內在世界」(屬於個人)的方式考察。用榮格的語言常談「共時性」,這或許是另一種榮格在尋找人與人之間用某種方式聯繫的「語言」,當種種語言用來找到「人類心靈世界」與某種事物「對應」、「連結」的方式時,似乎也就找到了某種「認識」心靈的語言與視角。

記憶中,之前聽魏宏晉老師談榮格時,似乎曾談過榮格的知識體系使用的種種「語言」,榮格本人認為只是一種在他的時空背景脈絡所能找到的「描述方式」。這些「詞彙」其實有可能被不同的方式替換,而非全然的金科玉律。換言之,榮格視為眾人尋找除了以(自然)科學實證眼光之外,另一種「認識心靈」的可能途徑。

對於這樣的描述個人非常欣賞,因為這樣的視角其實也就恰恰好可類比為一種「現象學實踐」的視角與行動。這也是「心靈世界」它總是如此豐富與多元的迷人之處。

邀請各位對於榮格知識,或現象學感興趣的朋友們,把握難得的機會,透過「榮格與現象學」這門課,進入人類「心靈世界」的認識旅程。

▍歡迎報名本課程:

2025/5/08-5/29 李維倫《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四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6q1PiLf9c6Cm

*本課程開放報名至10月31日止
*影片回放可觀看至11月30日止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新站開幕慶〕5/20-6/20

輸入折扣碼:IAMblessed,全站購課即享85折優惠

▍相關課程:導讀榮格本人重要思想之作

2025/6/05-7/31 魏宏晉《分析心理學二論》深度導讀八週講座(實體+線上)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8dn0wU3ZuV4p

▍延伸閱讀:維倫老師課堂中分享

王陽明《傳習錄》:課堂學員分享的文本,維倫老師找出全文邀請大家品味。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