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魏與晟【精神分析X後現代:關係取向精神分析】第三講

 

By Jhen (諮商心理師)● 2024/07/31

 

課堂金句

  1. 個案對你生氣、失望,想要貶低你,如果我們躲起來就很簡單。
  2. 當代精神分析認為,不管是不是疏通,都產生真實的人際關係。
  3. 個案做了一些讓治療師有壓力的東西,我們就會說他在使用投射性認同。但講這句話的同時,已經套入一個框架,好像這樣的互動就是病理性的投射。我們在想像一個BPD做很多威脅性動作時,會把他歸類到原始的心智中,然而這樣的歸類是否是我們自身對案主的投射?
  4. 治療者是在漩渦中心,試著不要讓船翻。 
  5. 人際取向、後現代的學派,共演不是行動化的修正,要照顧個案,就是真實的動作。行動化已經不被想像成禁令,就像反移情也是。
  6. 容許自己去行動與互動,同時思考「所有」現代主義談論過的事情。

 

↓ ↓ ↓ ↓ ↓ 


你知道精神分析是非常有情感性的學派嗎?他的情感跟別的學派有什麼不同?治療師的情感能互動到什麼程度?精神分析的冷酷印象,是有它的歷史脈絡。這堂課我們學到了很多實務上的實用概念和案例討論,如:移情詮釋、反移情、投射性認同、互為主體性、場域論與相互性、共演…. 從課堂上的案例可以發現,每位學者的精神分析做法都不一樣,每一個行動都有他的判斷跟考量。
 

有趣的是精神分析的會談,會開兩個視窗,一個是內容:個案提到爸媽怎麼了?第二個是流程:會談中的此時此刻發生什麼。治療師不會照個案字面上想的東西談,也會把背後的故事拿來工作。會做移情詮釋,討論彼此之間的事情。治療師不會馬上告訴個案。治療雙方是平等但不對稱的,媽媽要考量嬰兒的狀態,吸收的能力,呈現出來的有沒有額外的意義。
 

我講這句話好嗎?跟我的反移情有關嗎?個案承受得起嗎?會不會太嗆?這個過程會讓治療的張力變大、讓人焦慮,可能是正面的、親密的、可能是愛,想要獲得認可,可能是負面的、衝突。當代精神分析認為,提供個案一個未曾有過的經驗、情感間的觸碰,不管是不是疏通,都產生真實的人際關係。
 

接著,我們學習到精神分析剛開始是透過移情詮釋去處理精神官能症,進而處理個案在外面的問題。轉換成治療室中對分析師的想像。對此時此刻的移情是有實際的情感張力,張力有可能是過去重要他人的移置,也可能是實際的關係,治療師有千百種方法可以置身事外,此時此刻的移情,就是針對當下治療關係詮釋。
 

移情-反移情連續體,後現代認為個案跟治療師是會相互移情、反移情。互為主體的概念。個案的主體會呈現,治療師的部分不會主動講,這些東西是在的,持續跟個案互動。
 

Sander:「不是所有的認同都是投射認同」,描述動作有更多互動層面,人下意識地模仿對方的動作、習慣、價值觀,並非病理層面的,而是人跟人互動本來就會出現。 Bion的版本中,投射認同被想成是「溝通非語言經驗」的手段。
 

場域論與相互性(INTER-ACTION)是用雙極體(dyadic)的概念,來取代二元對立。
 

兩極是連續性的東西,有很多的因素與動力在作用。後現代用場域理論來看個案,治療師跟個案是兩個極,互動、動力、非語言的溝通。
 

案主、治療者被捲入這個主客不分的歷程中,治療師就像一條船,在漩渦中心,此時搞不清楚方向,僅能盡力存活,我們不再譴責行動化,而是想像這些動作是必然發生的。主客不分的相互行動,不用刻意去制止。共演作為一種互為主體的理解。
 

第三堂課聽到這邊,小編的理解是當代精神分析的治療師,是會現身在治療關係的人,所有的回應都會經過考量和判斷;精神分析經過後現代的洗禮,對於原本的理論概念、治療師的行動更加的包容、理解,不再用禁令、制止的角度來看待,老師的提醒也非常的重要,容許自己去行動與互動,同時思考「所有」現代主義談論過的事情。學習後現代並沒有要放掉現代主義的部分,而是在每一個行動的同時,持續地帶著反思、掙扎、理解,作為治療師的這個主體,我們是否能夠更加有意識的在治療歷程裡呢?小編越來越覺得精神分析是一門藝術,讓我們期待本週最後一堂課!

 

 

▞▞▞▞▞▞▞▞▞▞▞▞▞▞▞▞▞▞▞▞▞▞▞▞▞▞▞▞▞▞▞▞▞▞▞▞▞▞▞▞▞▞▞▞▞▞▞▞▞▞▞▞▞▞▞▞▞▞

魏與晟【精神分析x後現代:關係取向精神分析】四講影音課程: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Tf1pyRQCR0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