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hen (諮商心理師)● 2022/09/20
這四次的導讀,素珍老師會帶領我們複習作者第一本著作《創傷的內在世界》裡的核心概念,延續到《創傷與靈魂》,作者唐納.卡爾謝 (Donald Kalsched) 如何在治療中思考創傷、自我保護系統跟靈魂,如何在治療室中交錯。試著回應人類靈魂與靈魂受傷。把創傷有關的論述融合在概念中,運用了很多客體關係,特別是過渡性空間的概念並加以擴展。不只用分析心理學的概念。
榮格取向談論創傷,會跟轉化的概念連結。素珍老師提到自己年輕時,提及創傷就會想到的復原,到底什麼是復原 (recovery) ?轉化的概念影響了她與來訪者的工作狀態。當重點在轉化上,好像突然就被拯救了。轉化是一個歷程,沒有人知道會變成什麼,因為轉化跟個體化是一體兩面的。創傷的轉化是個體化的歷程,這兩本書談的就是個體化,即榮格學派最核心的精神之一。
小編聽到創傷與復原,以及創傷與轉化的時候,也非常震撼。原來可以這樣理解創傷,復原似乎是要從創傷中恢復原狀?是要變正常、健康嗎?還是恢復元氣?無論哪一種在創傷工作的治療中都非常艱難。
接著,素珍老師分享了幾個跟靈性經驗有關的案例和老師的夢;靈性經驗可能會跟自己的宗教背景相關聯,可是不會被宗教所限制。靈性經驗關乎於我們的情感,會啟動情感的投注。素珍老師分享了精彩的案例,父親離世的小個案,手裡一邊玩著球,一邊在想著爸爸既不在天堂,也不會去地獄,他不在我們這個空間,那他會去那裡?就在某一瞬間,那顆球不見了,翻箱倒櫃也找不到。小孩後來說他知道爸爸存在另外一個空間,爸爸聽得到他所有的困惑。老師發現個案在這個經驗的當下,天地之間與小個案產生了某種連結,心中父親的意象跟他的連結已經完成。
靈魂去了哪裡?
在集體無意識裡面有兩種極端:純粹心靈-身體/本能的需要,兩種極端所包含起來的空間,便是所謂的集體無意識,有著各種原型。心靈是無法被界定的,作者試著界定它。心靈是精神性的肉體,靈魂包含在肉體之內,可能比我們的肉體還要大。
還有一個重點,心靈原型的防衛連結,當一個人的創傷過大的時候就會啟動原型的力量,會運用意象的方式讓個體感知到。書中的案例是有個小女孩,媽媽叫她去敲爸爸的門,小女孩就跟媽媽說天使不讓我進去。媽媽叫她再去,小女孩說天使不讓她去。媽媽只好自己開門,才發現爸爸已經倒地去世。榮格取向的思考裡面會去思索,小女孩的心靈啟動了一股力量,她的內在保護,內在的原型,運用天使的意象來保護孩子的心靈,不讓她受到無法容忍的創傷。這就是原型自我保護系統的概念。
我們的個體化過程,脫逃不掉靈性,以靈性事件經驗到自性。兩域公民可以是物質與精神、內在與外在、暫時與永恆。好像是對立,但不是對立,而是同時存在的一種張力,在這種張力下才能夠擴展,空間才可以被拉出來。
我們是不是常聽到,有一種餓,是阿嬤覺得你餓?!
剛好這堂課素珍老師有提到這個概念,如果一個小孩自己的真實感受跟經驗,不被理解、被否認。不斷地被媽媽、爸爸或其他家人忽略,告訴他:「你不是這種感覺,你應該是累了。」老師說,當孩子長期經歷被否認自己的感覺跟需求,會有兩種狀況。第一個是他會覺得他自己的感覺錯誤,不敢形成自己的判斷。第二個狀況是因著他的感覺產生需要,他會沒辦法承認自己的需要,好像那是一種丟臉或羞愧。
再來,素珍老師帶著我們認識了Fordham原始自性、以及作者擴張了過渡性空間的原始概念,當Ego-Self軸的連結遇創傷時,這個軸就會受損失去靈魂。接著複習了嬰兒如何從全能的狀態,逐漸喪失全能,失去部分的能力,同時還擁有能力,學習依賴外面那個人,區分出自己跟媽媽是兩個個體,也就是溫尼考特的過渡性空間。
▞▞▞▞▞▞▞▞▞▞▞▞▞▞▞▞▞▞▞▞▞▞▞▞▞▞▞▞▞▞▞▞▞▞▞▞▞▞▞▞▞▞▞▞▞▞▞▞▞▞▞▞▞▞▞▞▞▞
洪素珍【導讀《創傷與靈魂》系列一】 影音課程: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TBCXCCrsim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