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洪素珍《走進孩子的內心》深度導讀系列一 第4堂

#小編跟課 ​ #兒童治療 #青少年治療 #客體關係 #心理治療 
2025/5/0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gsRCgIibxyvA

第4堂 心靈解碼:探索精神病患者的內在世界與治療之徑

撰稿⊙ Jhen(心理師)|編輯⊙J小編(怡如)

✨ 課程金句:
1.每一個不尋常的行為,背後可能都是一種試圖。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試圖想要溝通;第二個就是想要保護自己,因為那些感官的訊息太超載。
2.原初心理肌膚(Bick):透過擁抱、餵奶、換尿布等原初被照料的經驗,嬰兒能發展出原初的內在肌膚,建立心理界限,區分你我、裡面跟外面。
3.一個孩子會去攻擊治療師,不是要摧毀治療師,而是要確認治療師是可以倖存下來。
4.內在的這些攻擊性、攻擊力其實是有意義的。任何一個我們不懂的行動,很有可能是他想要自我保護,或暫時只能夠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外界做接觸。
5.Margaret描述他真實在跟孩子工作的經驗,也提醒治療師們,當面對比較脆弱的孩子時,他們內在的焦慮與恐慌可能不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而是透過這些怪異客體,讓我們可以有機會碰觸他們內在最崩解的那些恐懼。
6.一個治療師有多少個九年?一個治療師能服務多少困難的生命?生命是有限的,不只是治療師的生命,個案的生命其實也是。

📚 課堂回顧
 這堂課老師帶我們走進Margaret與自閉症個案荷莉(Holly)長達九年的治療歷程,並且透過理論幫助理解。自閉症的孩子與外在世界的連結有其困難。個案母親原生家庭也有一位自閉症姐姐,因而影響了母親。
老師提醒大家,這是二戰時期的例子。這篇中的母親經歷許多挫折。也讓我們思考,在與孩子與青少年工作時,我們是否會過度關注母親的形象。

💠 Bick的「原初心理肌膚」(primary skin)、「次級心理皮膚」(second skin)
透過擁抱、餵奶、換尿布等原初被照料的經驗,嬰兒能發展出原初的內在肌膚,建立心理界限;若此經驗缺乏或受創,嬰兒需透過自我刺激或環境物件(如吊掛玩具)構造「次級心理皮膚」(second skin),幫助自己可以不崩解。

Margaret遇到荷莉時,她彷彿已經陷入瘋狂的孩子,不斷地在跟她倒東西。荷莉對治療師寄予期待。Margaret在第一年裡完全聽不懂,困惑能不能真的幫到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維持架構。Margaret感覺:這個孩子是不是在探問,一個是渴望,一個是你可以承受得起嗎?或者像其他的大人、她的母親是受不了她。

🧱 Bion的概念:外骨骼與內骨骼
Bick講的原初的肌膚,像是「我形成一個完整的人」,因為裡面有一個內在的骨骼,可以思考與感受的能力的骨骼,支撐起來形成一個所謂外骨骼的狀態。外在的結構,來代替內在自我統整的內在骨骼,或者思考、感受、感知的能力。

荷莉會抓著他所珍貴的物品,覺得可以保護他,他沒有夠好的客體、自體客體來支撐他,沒有內在的內骨骼,所以很需要外在的。Margaret在談的就是內骨骼跟外骨骼。

對Margaret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那種快被逼瘋的感覺,但又不能被逼瘋、被攻擊卻不會被擊垮。一個孩子會去攻擊治療師,不是要摧毀,而是要確認治療師是可以生存、倖存下來。

第一年Margaret說,她好像是為了測試Margaret是不是精神正常。荷莉直接說:「我就是想要把你逼瘋」。她一定是焦慮自己的瘋,所以會把這些很混亂的東西,讓Margaret去承受。雖然Margaret試圖理解,但沒有辦法在他已經非常焦慮的時候減少他的狂亂。

🌀 Steiner 的「精神退隱」(psychic retreats)
「精神退隱」(psychic retreats)是當個體無法健康發展時,會逃入一個庇護所、高塔、堡壘,以避免面對現實與失落。
缺乏內骨骼支持的個體,荷莉常停留在偏執-類分裂被害的狀態。Margaret要很努力把他從「精神退隱」(psychic retreats)的殼或高塔裡拉出來,讓他可以跟外在世界做更多接觸。

Margaret選取的片段,是他們結束前的最後一年假期,可以看見荷莉害怕分離、消失,怕不被記得,在幻想裡他可能會怎麼被攻擊的內容。在荷莉的眼中,跟外面的羅斯汀夫人維持聯繫,可以讓他內在對話的羅斯汀夫人活下去。透過投射性認同,荷莉內在也有一個好的自體客體可以存活。

🌫️ Bion的怪異客體(bizarre objects)
在偏執-類分裂的狀態,會有一些幻想,那些幻想都是破壞性的碎片,怪異客體是指病人自己內部的焦慮、恐懼、敵意投射到外在世界,所形成的扭曲形象,會用分裂的方式投射出去。怪異客體也是一個病態的外骨骼,因為內骨骼不夠穩定,又要靠這個外骨骼,但這些外骨骼又很令人擔憂與焦慮。

Margaret描述這些,一方面是他真實在跟孩子工作的經驗,另一方面是在提醒治療師們,當面對比較脆弱的孩子時,他們內在的焦慮與恐慌可能不是用語言可以形容的,而是透過這些怪異客體,我們可以有機會碰觸他們內在最崩解的恐懼。

Margaret接收了荷莉在她身上所投射的壞客體,卻還是持續維持著他的好客體。Margaret也相信荷莉內在有好的自體客體,所以她會希望跟好的Margaret談一談。但是壞的部分投射出來了,Margaret身上那個壞的,就是那個羅斯汀爹地,不聽人說話的。

我們怎麼思考「結束」?
對治療師而言,當我們以為他一直需要幫忙,就持續工作,也許需要反思我們自己的反移情,會不會太過落入一種全能狀態,覺得只有我才能夠幫助這個個案?Margaret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我曾經經驗到不願意面對生活真相的傾向。」這又回到了精神退隱(psychic retreats)的那個殼裡、高塔、子宮裡,好像可以永遠都在那裡。

荷莉的治療從一開始,他對女性特質的恐懼,與母親的關係的矛盾與衝突。他沒有辦法忍受因差異所帶來的羨慕與嫉妒。但在治療裡被修飾過來了。

💬 小編心得
這堂課非常精彩,素珍老師很細膩的帶著大家學習,讓小編印象深刻的是,透過Margaret細致的臨床描述,我們才能更清楚知道她和個案工作的經驗和真實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沒有Margaret揭露自己的感受,比如:說出自己在工作上的困難,只能維持治療架構、不知道能不能幫上個案、無法理解她。
荷莉企圖把治療師逼瘋的感覺,把自己無法承受的痛苦,傳遞給治療師,個案在歷程中的各種狀態,不只是在攻擊治療師,同時也是一種求救。如同,前面幾堂老師不斷提醒我們,治療師的反移情非常的重要!因為那也是工作的重要素材,礙於篇幅,小編發現很難用文字讓大家體會到課堂中的精彩講述,詳細的內容,就等你們來上課啦!

▍歡迎報名本系列課程:
🌺 2025/5/05-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回看可購)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gsRCgIibxyvA

🌺 2025/11/24-12/15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二】四週講座(早鳥倒數中,10/31前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HaUqEKc81pmh
*本系列課程開放報名至12月15日止
*影片回看:系列二可觀看至2026年6月15日止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