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精神分析 #後克萊恩 #克萊恩 #梅爾策 #比昂
2025/3/09-9/17【後克萊恩理論與實踐高階30講】Irene Freeden、Meg Harris Williams、Ellie Roberts 線上授課(一渡心理主辦)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gbmxUPjRJi9g
第9堂 克萊恩的投射性認同與比昂的容器-被涵容概念的區分 (Meg Harris Williams授課)
撰稿⊙劉光興 (精神科職能治療師)|編輯⊙林俞君
投射性認同是許多實務工作者感到棘手的概念,常引起臨床工作者的焦慮。這個理論源自克萊恩Klein對嬰兒的觀察,描述了一種全能幻想現象:嬰兒將自我的部分投射進外在人物(如母親)的身體與心智中,形成一種自戀性認同。在Klein的理解中,這些被投射的部分以寄生方式存在於他人內部,試圖控制那個外在對象。
梅爾策Meltzer進一步拓展了此概念,指出投射不僅可進入外在人物,也能進入內在客體。他特別將這種進入內在客體的全能幻想稱為「閉鎖物」(clostrum),類似一種心理的監獄。比昂Bion則將焦點從「投射性認同是否過度」轉向「投射性認同的類型是什麼」,並指出某些類型的投射性認同對溝通至關重要,尤其是嬰兒與母親間的非語言原始溝通,強調這並非「病態的」,更是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然而,投射與認同之外,容器概念更為核心。在Bion理論中,容器是一種能接收、容納並處理心理內容的心理結構,與被容納物(contained)形成互補關係。
容器具有四個基本特質:
・選擇性注意所劃定的邊界:母親或分析師的專注創造出可感知的邊界,形成三維、有界限的內在空間。
・提供舒適或庇護的場所:使個體免於無關刺激(實際上是心理焦慮)的干擾,保護思考過程。
・提供私密空間:這種私密性需與秘密、隔離或妄想區分,是透過容器-被容納物關係的歷史和敘事慢慢建立的。
・對每個人專屬且獨特:這種獨特性需要時間發展,透過多次私密體驗的累積而形成。
容器具有雙重功能:餵養功能(提供正面滋養,支持心理成長,對應「好乳房」概念)和清潔功能(處理投射進去的負面情緒和體驗,對應「廁所乳房」概念)。這兩種功能缺一不可,建立對母親客體的信任需同時認可這兩種功能。象徵形成在容器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孩子需要創造容器的象徵才能內化它,實現心理獨立。象徵化過程連接具體經驗與抽象思維,使孩子能在治療結束後「帶走」容器,產生持久效果。
在臨床實務中,當分析師提供專注聆聽和理解時,即在創造一個心理容器,讓來訪者的痛苦、混亂和未被處理的情緒得以被容納、理解和轉化。在這個角度下,可以將治療關係視為一種容器,治療師既接納來訪者的投射,又協助他們逐漸發展自己的內在容器。
▍歡迎報名本課程:
🌺 2025/3/09-9/17【後克萊恩理論與實踐高階30講】Irene Freeden、Meg Harris Williams、Ellie Roberts 線上授課(一渡心理主辦)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gbmxUPjRJi9g
*本課程開放報名至9月17日止
*影片回放可觀看至2025年12月16日止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