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宋文里導讀佛洛伊德《我與它》 第1堂

#小編跟課 #精神分析 #佛洛伊德
2025/6/17-8/05 宋文里【導讀佛洛伊德|系列三:《我與它 the Ego and the Id 》】深度導讀八週講座*zoom授課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6WxWRiEjsO0q

第1堂 緒論 (I)

撰稿⊙王韋琇(諮商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本我』,這種譯名是絕對要取消的,除了誤導之外,沒有任何的好處!」宋文里教授決絕地說著。
 
「『本我』,容易讓人誤解成『本性』或『本質』。而實際上,德文Das Es,英文The It/ Id都是一種我們無法命名的存在,只能姑且稱之」。那麼,宋教授如何翻譯呢?他選用「它」_——代表那個我們所不識的、卻潛伏於自己心靈深處的部分。他甚至玩起諧音,也譯作「伊底」,源自「不知伊于胡底」。「伊底」,是不是有凸顯未知性、他者性的味道呢?
 
「我」、「自我」對應的是德文Ich,英文I/Ego。在19、20世紀的醫學與精神醫學界,流行用拉丁或希臘語詞根來彰顯學術權威,因此,英文翻譯把Ich/Es改寫成Ego/Id是延續當時的慣例,而非理論本身要求。
 
Freud與其學生、朋友Groddeck在1921年信件往返中,首次繪製了一張原始的心理結構圖(圖一),之後在1923年出版《我與它》(Das Ich und das Es)的時候,演化為圖二,最終於1933年的《新精神分析引論演講》(New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形成圖三。這些圖示展示精神分析如何從層次論,轉向「動力機制+區域結構」的具象視角。
 
我們先來看圖一:心理並非上方是意識、下方是無意識這麼簡單。Freud透過箭頭標示「Verdrängung」(壓抑),展示「我」(Ich)其實是無法直接觸及「它」(Es)的,除非,先被壓抑。
 
這邊,我想到一個案例,一名中年女性在治療中不斷提及青春期認識的男同學,語氣輕蔑、堅決否認:「他根本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她卻對他日思夜想……這正是壓抑與無意識的動力機制在作祟!
 
再來,我們看看圖二(1923):底層最大區塊為「它」(Id),它不顧現實規範,只追求立即滿足;中間的「我」(Ego)負責與現實協調並調節「它」的慾望;「我」與「它」之間存在壓抑(repressed)這條鴻溝。圖的上方「知覺-概念系統」(Perception-Conception system,Pcpt.-Cs.)接受外部刺激與進入意識覺察的通道,而那些暫時不在意識中但是能透過注意、回憶而成為意識內容的部分,稱為「前意識系統」(Preconscious system,Pcs.);個體接收來自外界的感知訊息,如聽覺(acoust.),標記為(1);標記為(2)的則呈象無意識衝動慾望,試圖突破壓抑進入「我」的動作。
 
最後,我們來看圖三(1933):相較於圖一、二「它」被包覆的設計,圖三的「它」有了開口,意味著它與外界有所交互—這正是夢的領域:儘管個體無意識,卻蘊藏著它與外界發生的關係。宋教授認為這暗示Freud觸及了個體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同時,圖中超我(SUPER‑EGO) 的位置跨越各層次,不僅限於意識範疇,凸顯了超我的跨域特質。
 
第一堂【導讀佛洛伊德|系列三:《我與它 the Ego and the Id 》】,我深刻地感受到宋教授講課不打模糊仗,他學識淵博,他不繁不亂,他直指重點,推薦給在精神分析茫茫的你與我。



▍歡迎報名本課程:
2025/6/17-8/05 宋文里【導讀佛洛伊德|系列三:《我與它 the Ego and the Id 》】深度導讀八週講座*zoom授課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6WxWRiEjsO0q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