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洪素珍《走進孩子的內心》深度導讀系列一 第2堂

#小編跟課 #精神分析 #兒童治療 #青少年治療#客體關係 #心理治療 
2025/5/05-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gsRCgIibxyvA

第2堂 青春的心靈旅程:精神分析視角下的受創青少年

撰稿⊙ Jhen(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課堂金句:

1.Baby的痛苦可以被閱讀,然後內攝進來一個好的客體,變成好的自體客體,所以他也就可以擁有自我閱讀的能力。千百萬次之後,人可以消化與忍受痛苦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多。身體的「保抱」,跟心理的「保抱」,其實是連在一起的。Baby在喝的,不只是物質的牛奶,還有心靈的牛奶。這是慢慢讓他形成被抱住時不會崩解的感覺。

2.不管在心理或身體上,沒有被保抱的經驗越來越多時,孩子為了維持自己不崩解的整體感,可能會需要靠自己的皮膚,好像要撐住自己一樣。

3.我們知道沒有哪個媽媽可以 24 小時完全滿足一個孩子。因為不被滿足,會讓孩子自然地去尋找父親作為安慰與支持的對象。這時,父親與孩子就可以建立一份關係。

4.從「缺席」這個行動來看——前面所說的那些內容,其實都是個案的行動化。他不只是「沒有來」,而是透過缺席來表達很多訊息。

5.他們透過我們(治療師)來體會、理解他們的焦慮。透過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感覺,才能幫助理解個案的內在狀態。反移情,它並不是自己私人的未解議題,而是「容器」的概念——涵容是治療的核心。


這堂課老師帶我們認識「涵容」與「自我認同」之間的關係,青春期是第二次伊底帕斯,我們試著從這些概念去理解書上兩個創傷的青少年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章與第二章青少年的不同:第一位青少年是因為種族迫害逃到英國,但有原本的家庭支持;第二位從小被領養,早早與原生家庭分離,且原生家庭讓她受傷很深。

第一部分:涵容的歷程

整體感(the sense of the self)跟自我認同的是一體兩面,兩者相互交織。自我認同包含了身份、性議題、族群的認同,整體感是我們承受或消化自己的痛苦的能力,如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就會把痛苦投射出去,產生分裂,就不會有整體感的感覺。

當嬰兒的痛苦可以被閱讀,然後內攝進來一個好的客體,變成好的自體客體,所以他也就可以擁有自我閱讀的能力。那是經歷千百萬次的經驗,被理解、痛苦被接住之後,慢慢形成不會崩解的感覺。嬰兒可以接受、承受,不好的感覺不需要只靠投射的方式丟出去。千百萬次之後,我們的自我感就會慢慢形成。

第二部分:青春期是第二次伊底帕斯期

第一,存在這個世界的「我」開始有很多可能性與轉變,是「我與自己」的關係;
第二,是「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世界怎麼看待我?
這兩個部分是青春期最重要的核心,也和前面提到的自我的童真感、自我認同連在一起。

在這階段,青少年會不斷對外投射,用行動來探索自身樣貌。老師舉例:青少年可能一下跟這個人好,一下吵架,五分鐘後又和好。可能兩三天就換一個伴侶。其實是在探索:「我跟這個人好像,他可以是我的朋友、偶像,我好像可以變得像他。」


兩個案例文本分析

第一個個案故事是在希望與絕望裡掙扎

主人翁(沃賈)不喜歡坐公車,這好像是一段壓迫性的旅程。他有很多次的治療缺席,這些缺席有很多重的意義。譬如說,不相信自己可以被記得。不只不覺得自己值得被照顧,還認同治療師的照顧角色。當缺席發生後,變成是誰在等待、誰被拋棄,其實發生了反轉——變成治療師是被拋棄的那個人。Margaret因此行動化了,她對於自己的行動化有很深的反思。

Margaret的反思是:當我們這麼做時,是否在呈現兩件事?
第一,我在告訴孩子:「你的痛苦,我也承受不住」,所以急著給你一個解決方法,其實我無法承受你想告訴我的,你逃難時的那份痛苦到底有多痛苦。
第二,是不是我也在對你說:「我是比你聰明,你沒想到的,我來告訴你。」而這剝奪了孩子的自我功能。
素珍老師認為Margaret的反思是非常大的提醒。我們都可能遇到很被剝奪、缺乏照顧的小孩。當我們想「給」的時候,恐怕要深呼吸幾次,想一想:會不會是我們自己承受不了那無助的痛苦?如果連我們都沒有辦法承受住那個無助的痛苦,那如何靠近在無助深淵裡的孩子?如果我們靠近不了,是因為我們想要趕快跳開。

另外一個案例,Max

跟內在父母的分裂跟整合,因為他是個被領養的小孩,所以他有兩個爸爸、媽媽。原本的內在客體關係會平移到跟養父母的關係上。這個雙重剝奪的意思是,在領養家庭裡會重演早年的傷害,是潛意識層次的。他無法相信新的父母會與原生父母不同,所以他還是會用對待原生父母的那些複雜感覺來對待養父母。更困難的是,他們膚色不同,也就是種族不同。好像無論怎麼做,都無法成為「同一家人」。

這個案例中,「靈魂」這兩個字是老師看完後的體會,文本裡面並沒有用到「靈魂」這兩個字。靈魂,是整體的感覺,用靈魂這個詞,是在談身份認同與信念,還有哀悼自己不曾有過的親生母子或父子的關係。

在 Max 的 fantasy 裡,他覺得是收養家庭把他和母親分開。透過理想化母親,將母親的分離視為迫害,他可以不用面對被拋棄的痛苦,也不用真的冒險去信賴新的家庭或治療師。

Max 的經歷反映青春期的探索,加上童年的性與惡、暴力、愛的混亂,以及與母親的疏離,這些都與性的議題交織在一起,不僅是青春期的探索。其實是充滿著焦慮的痛苦的,可是Max他覺得沒事。

我們知道創傷就是創傷,那種無家可歸的創傷再現,這個狀態在治療裡面不斷地用缺席的方式出現。創傷的再現所激發的焦慮是跟本我有關的,它會激起的是最原始的生存恐懼。


小編發現當個案用「不斷地缺席」,讓治療師感受到他的無助,不僅是重演生命中被遺棄的創傷,也是一種無意識的訊號,是在向治療師傳遞著,渴望被記得、無法表達的痛苦、以及憤怒和其他感受。缺席會直接挑戰治療師的承受力,我很喜歡Margaret的真實和反思,在對系統中溝通的無力感,如何平行轉移到她身上。也讓我重新思考:面對棘手的創傷個案時,不應急著「給方法」,而是穩住自己,和個案的無力與破碎共處,練習涵容的能力。

因為治療,讓涵容不只是在過去的經驗,更在現在的治療關係中反覆出現;而真正的治療價值,不是在消除症狀、問題行為,反而是透過治療師在其中的反移情,去經驗、去理解、陪伴個案走過混亂和無力,慢慢重新建立心理的空間。心理治療是培養一種態度,治療師得在希望與絕望之間穿梭,維持連結,靜靜等待靈魂的聲音。

課程裡的案例實在太精彩了,提醒大家要好好閱讀文本唷!


 ✨ ✨ ✨ ✨ ✨ ✨ ✨ ✨
心的觸動,是神聖的祝福

陪你一起鍛造意識的光
整合承接來自無意識的禮物

〔心靈工坊成長學苑・新站開幕慶〕5/20-6/20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
輸入折扣碼:IAMblessed
全站購課即享85折優惠
 ✨ ✨ ✨ ✨ ✨ ✨ ✨ ✨


▍歡迎報名本系列課程:
2025/5/05-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gsRCgIibxyvA
2025/11/24-12/15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二】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HaUqEKc81pmh
*本系列課程開放報名12至月15日止
*影片回看:系列一單報可觀看至11月26日止,加購系列二可觀看至2026年6月15日止


 ▍延伸推薦:導讀榮格本人重要思想之作
2025/6/05-7/31 魏宏晉《分析心理學二論》深度導讀八週講座(實體+線上)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8dn0wU3ZuV4p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