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編跟課 #兒童治療 #青少年治療 #客體關係 #心理治療
2025/5/0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gsRCgIibxyvA
第3堂 向歷史借鏡:兒童心理治療評估的深度與廣度
撰稿⊙ Jhen(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 課程金句:
1. 評估不只是診斷,更是一扇通往理解與改變的大門。
2. 創傷最核心就是一個斷裂,只要有被理解的可能,那個斷裂就有可能被修飾。
3. 理解的本身就已經是治療。當焦慮被理解時,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成就感與學習力。
4. 當系統合作困難、互相不信任、互相爭奪時,外在的涵容架構與系統會瓦解,創傷會重複。
5. 被剝奪的兒童需要的不只是愛,而是一個可以容納其心理現實的結構性照護系統。
6. 在孩子的心智中,常常把遺棄他們的父母體驗成三角關係裡的一方。父母選擇了彼此之間的興奮,而把孩子放在旁邊。所以自己就是那個被拋棄的人。
7. 真正父性的功能,不在於這個男人是不是在場,而是在於父母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內在聯合的心理功能。
📚 課堂從「被收養的兒童」談起,讓我們對創傷兒童的心理狀態有更深入的理解。老師提到,孩子如何理解自己被出養的經驗非常重要,會受到他的年齡、過去生活背景、和原生家庭持續聯繫、當前的適應狀態所影響。如果孩子在出養前,可以和心理師或社工穩定的工作,透過遊戲、媒材等方式協助孩子整理這些經驗和感受,就能減少重複「被拋棄」的創傷經驗。這些受創兒童的內在有個被拋棄的客體關係,透過評估跟工作的過程,提供一個修飾,而不是重複他們的創傷。
小編印象最深的是「理解就形成連結」這句話,創傷大多來自關係的斷裂,真正的深層理解,是修補斷裂的機會。之前課堂提到的 Max案例 ,從預告「我會先拋棄你」、「不斷缺席」的內在狀態,藉由與Margaret的治療關係,慢慢轉變為願意和治療師一起消化突然結案的經驗。
目前在台灣出養系統中,心理師通常無法參與最前端的評估,如果評估階段就能納入心理專業,對兒童的處遇就能更全面的思考。老師提醒我們,當需要政府公權力介入,我們有多嚴肅地思考,這是否重複孩子曾經受過的創傷?被擺在不重要的位置,孩子的需要是否被其他系統視為重要?當我們無法穩定地與他連結,他可能會再次感受到被拋棄。在治療開始就要清楚界定會談次數,避免讓個案理想化治療師,製造新的創傷。
📚 案例一:Lauren與David兄妹
他們在治療初期,以過度興奮來對抗焦慮與恐懼。治療師藉由理解,創造出Britton所說的三角空間,讓孩子逐漸安靜下來,回到一個能思考的狀態,進而產生連結。
理解的本身就已經是治療,在 Margaret 的書中,治療師心中會浮現一些意象,那些意象是親身經歷在與孩子共處的場域中接收到的重要意象。 這讓我明白,原來創傷兒童的手足可以成為一種穩定依附,而他們在遊戲中的毀壞與狂躁, 是來自過往創傷的求救訊號。
📚 案例二:丹:落在系統合作困難裡的深縫。
另外一個令人悲傷的案例,是因為系統的瓦解,導致創傷的重複。老師提醒我們,被剝奪的兒童需要的不只是愛,而是可以容納其心理現實的結構性照護系統。Britton認為,照顧架構本身就是治療的一部分,需要具備可預測性、穩定性與一致性。
丹以性興奮作為防衛,避免生命的失落悲傷。他把壞掉的筆遞給治療師,也象徵著「求助」,想要被理解,也渴望內在被修好。
老師也談到,創傷孩子的工作系統中,專業人員若未處理自己的生命難題,我們可能會在這樣的工作裡形成自身未處理的創傷經驗或者替代性創傷。彼此之間的專業支持不夠,就很困難去用孩子的需要來作為判斷。
🌱 三個重要概念──育嬰室裡的幽靈、父親的在與不在、第三個位置
・育嬰室裡的幽靈:
父母童年沒有處理的創傷,會形成一個內在沒有整合的壞的自體客體,就是內在的壓迫者,會投射在嬰兒或者孩子身上,孩子內化這些幽靈,呈現出行為問題、情緒障礙,或認同的議題。
・父親的在與不在:就是常說的internal couple(內在的這一對父母),父性與母性功能
真正父性的功能不在於這個男人是不是在場,而在於父母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內在聯合的心理功能。如果一個父親,內在有父性有母性,那自然他所養的小孩也可以內攝進來一對父母的。
・第三個位置:
父子、母子、父母,形成一個三角的空間,可以思考。Britton 認為治療師本身就是象徵性的第三者,提供被孩子觀察的穩定存在,維持邊界、不與孩子共謀對抗父母。
📚 案例三:Lee依靠自己與糞便
Lee已經與健康小孩非常遙遠,他依賴的是金錢與自己的產物。他有一個無法依靠的母親,沒辦法上學,他會攻擊其他小孩,還會在房內塗抹糞便。對治療師來說是考驗,會令人挫折,也考驗治療師的可靠與承諾,他唯一的依附是姐姐。
老師提醒我們,這裡的評估很複雜,但好好評估不只是為了避免浪費資源,也為了保留孩子未來接受治療的機會。
💭 這堂課帶給小編很深的反思:
受創兒童在評估跟治療過程中的這幾個案例,讓我意識到,如果我們的系統無法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測、能夠涵容的架構,是有可能會讓孩子經歷重複被拋棄的創傷。這是一種弔詭的現象,原本要幫助受創兒童,反過來製造了創傷。非常值得好好反思。
小編很喜歡老師在最後告訴我們,治療師的承諾是重中之重的那一段,「我們如何消化對絕望與無能為力的反應。同儕支持、督導協助與自我治療都很重要,讓我們能創造思考空間,回應與這類孩子工作的挑戰。他們彷彿生來就落入絕望,我們要在絕望中找到盼望。不落入投射性認同,我們也變得很斷裂、很不穩定,或是不能夠被預測。就變成重複了孩子的創傷。觀察到孩子擁抱被理解的機會,那一刻,跟一個人的連結就在那裡發生了。」
▍歡迎報名本系列課程:
🌺 2025/5/05-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gsRCgIibxyvA
🌺 2025/11/24-12/15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二】四週講座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HaUqEKc81pmh
*本系列課程開放報名12至月15日止
*影片回看:系列一單報可觀看至11月26日止,加購系列二可觀看至2026年6月15日止
▍免費報名:【克萊恩20講】課前公益講座三場
🌺 第一場 9/06 宋鑽豪、周娟【象徵形成的臨床應用】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n3uyofK1wdcY
🌺 第二場 9/13 洪素珍、謝怡【從克萊恩的移情和反移情的技術,探討精神分析的若干原則】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Ap51ENJInTgn
🌺 第三場 9/20 姜啓壯、謝怡【從克萊恩的伊底帕斯(俄狄浦斯)情結的早期階段,探討俄狄浦斯情結在現今的若干現象】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Quo6KhIyiiVd
▍ 推薦課程:
🌺 2025/10/15-2026/3/25
【克萊恩高階20講:核心理論與技術及臨床案例研討】
阿根廷重量級克萊恩派分析師 María Pistani、Susana Merlo 線上授課(一渡心理主辦)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oqYCwa9S2cOh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