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孫頌賢《伴侶治療指南》深度導讀 第3堂

#小編跟課 #伴侶治療 #心理 #諮商 #溝通 #傾聽 #關係 
2025/4/22-5/27 孫頌賢、劉彥君《伴侶治療指南》深度導讀六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RntT4vow6byI

第3堂 情緒的兩極作用:看懂伴侶間潛藏的恐懼與渴望(孫頌賢 授課)

撰稿⊙黃予岑(諮商心理師)|編輯⊙林俞君
 
在伴侶關係中,表面上的爭執往往不是問題的全部。這堂第三講深度導讀課,頌賢老師以「情緒的兩極作用」為主軸,揭開伴侶衝突背後的核心,其實是「恐懼」與「渴望」交織的情感故事。
 
#恐懼和渴望:冰山下的真心話
課堂中談到的「情緒emotion與情感affect經驗」差異,情緒是一種可命名的狀態:生氣、焦慮、沮喪等等;而情感經驗則是冰山下的深海,藏著我們最真實的需求,也帶著某種訊號意義:被在乎、被了解、被看見、受重視、被支持,渴望自己的犧牲是可以成就另外一個人,是一種關於人的情懷感受。
 
例如一對伴侶的案例中,太太因先生鬧鐘響就自己逕行出門沒通知她而表達憤怒,但背後其實是太太感到傷心和挫折,受傷的部分是「我在乎的事情你會跟我一樣在乎嗎」的孤單感,而先生則覺得「我體貼你,怕打擾你休息」作為解釋,某部分也反映出先生從小學會「別打擾別人」。先生背後是渴望被接納,而太太則是渴望被重視。
 
這些深層的需求若能被命名與理解,才能真正打破惡性循環的溝通模式。
 
#我們都戴著濾鏡:互動是創傷的重演,還是現實的回應?
老師在課程中提到極重要的概念,是「創傷濾鏡 vs. 現實濾鏡」。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濾鏡,進入伴侶關係中。伴侶間的吵架,不只是當下的問題,常常都是彼此原生家庭經驗與情感創傷的再次重演。
 
當雙方都戴著創傷濾鏡來看對方時,很容易將對方的行為過度解讀,陷入「你從來不在乎我」、「你只是想控制我」的創傷濾鏡中,而忽略實際的互動意圖。
 
這些重點大大提醒了治療師在工作中,不只是處理雙方互動的行為本身,而是引導當事人覺察:你現在正在跟誰說話?是眼前的伴侶,還是過去的那個讓你受傷的人?
 
#治療師的工作:替伴侶翻譯,讓渴望被聽見
對治療師而言,如何在伴侶衝突中聽見「潛藏的聲音」。老師強調,同理不是點頭附和,而是一種帶黏性的反映,替伴侶分辨出彼此的創傷濾鏡和現實濾鏡,甚至要擴展多說一些,能比個案自己說得更清楚他們的狀態。
 
舉例來說,當個案說「都是我的錯」,我們需要辨認那背後的罪惡感、內疚、或被控制的感覺,進一步用語言幫忙翻譯:「你是不是覺得你怎麼做都不夠好?好像總是讓對方失望?」擴張性的同理,不只能安撫雙方情緒,更能打開個案表達脆弱的勇氣。
 
 
#看見恐懼,才有機會理解愛
每一種情緒與情感經驗,其實都有陰陽兩面。表面的怒火、冷漠或退縮,背後往往藏著對愛的渴求與深層恐懼。關係中最深的需求其實很簡單:我們都希望自己是安全的,能被接納、被認同、被尊重——無論我們經歷了什麼,都仍值得好好地被愛著。
 
第三講中,頌賢老師不只深化了我們對伴侶關係的理解,也提供了具體可行的語言與介入技巧,第四講換到彥君老師來跟我們分享關係中的差異與接納,讓我們一起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歡迎報名本課程:
2025/4/22-5/27 孫頌賢、劉彥君《伴侶治療指南》深度導讀六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RntT4vow6byI
*本課程開放報名至5月27日止
*影片回放可觀看至11月30日止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