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子翎 ● 2022/11/20
我要跟老師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就是老師把客體中很難描述的部分說到連小孩子都能理解,真的讓我非常驚訝。
那晚在上課時,我女兒(國小五年級)也剛好在旁邊寫功課。
課後孩子問我:「媽媽你有沒有好好聽課?
老師講到自己觀察女兒的時候,讓我回想到我小北鼻的時候,老師很懂小孩
我覺得老師有說到很感人的部分,你猜猜是哪段?
你要記得再去重看一下喔!因為這堂課很重要!」
孩子意有所指要我去回看猜猜她覺得感動的部分。
接著她告訴我「過渡客體中的小熊是寶寶自己決定它可以成變成什麼樣子,它就是什麼角色,它可以替代媽媽,也可以成為小熊自己,也可以變成小孩在玩扮家家酒時小孩子的北鼻」,
最後她很開心地說,天啊自己下午才跟我聊到她有個常常被家暴的同學,脾氣很差,常常生氣打別人,玩起來用力過度,很像在打架,後來這位同學所幸跟著媽媽離開,但心裡還是無法形容那個對爸爸又想愛又害怕的複雜感受(註),然後,老師晚上就談到了因為不敢對抗照顧者而自我攻擊的部分。
突然覺得身邊有個小小的夥伴在陪自己學習,真的很有趣。
而老師也把客體中很錯綜複雜的關係,用圖示和例子變得非常淺顯易懂。
謝謝老師的課程,讓我從另外一個恨和叛逆的角度重新再閱讀了一次溫尼考特(我最敬愛的心理學大師)
註:那位家暴的同學後來爸媽離婚了,但還是會回去跟親生爸爸碰面,雖然關係變得比較好,一起玩的時候還是會很害怕,怕爸爸隨時會生氣。
女兒表示那個同學是愛爸爸的,因為那是親生父親,親生父親疼他的時候也很疼,但對父親的害怕也沒少過,所以情感是很複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