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hen (諮商心理師)● 2022/09/27
一開始素珍老師就點出,書中不論談及創傷、內在世界的戰爭,或者靈魂,實在都太困難了。為了讓不同領域的讀者可以透過熟悉的部分,進入書中內在世界的複雜狀態。所以作者運用了大量資料、分析跟精神分析的派典、哲學與文學。
這一章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談創傷對靈魂造成的傷害;第二部分再度談及原魔跟自我保護機制的一體兩面;第三部分探討孩童原型的概念。作者把靈魂跟孩童原型談在一起,靈魂是最真、核心的部分。如果原型是運用兒童或聖童、神童延展,比喻靈魂跟孩童在此有如一個接合點。作者闡述了三個故事,其一是小耶穌跟希律王談所謂的攻擊性,原魔的黑暗面與原魔的攻擊。老師鼓勵大家如果有機會,可以先閱讀第三章。
該如何定義所謂的靈魂?
雖然作者試圖描繪與定義靈魂,但是靈魂只要口述了就不完整。神秘、神聖跟無法訴諸語言即是很核心的定義。
自我保護系統跟靈魂是一體兩面
當個體受到創傷的時候,會調動內在的原型保護系統,書上會看到:「沒有辦法被人格化」這個被調動的保護,不管是天使、聖母或者神秘朋友的意象,都是幼稚、幼小的,因為沒有外在真實的客體互動而使之成熟。
接著,老師帶我們複習心靈對創傷的正常反應
解離也是一種保護,讓創傷可以控制在一個範圍之內。解離就是分開兩個部分,好像一種碎裂或是解體,就是創傷的個案要付出的慘痛代價,變成只有一部分的他。整體性一旦消失,靈魂就無法安居在這樣的碎裂個體上。
那解離時,個案究竟去了「哪裡」?
書中案例是位遭遇性侵的小女孩;另一位是獨自搭機去找母親的小女孩,在機艙外看到聖母抱著聖嬰,讓她不敢睡著,害怕一旦睡著聖母就會消失。沒有人可以擁抱的時候,脆弱的靈魂/孩子,到底有誰可以依靠、承接她,有時候這樣的理解不是語言性的,更多屬於意象的。她就像聖嬰被聖母深深的懷抱在心口,靈魂暫時的居所。
發展性的創傷
在分析心理學或精神分析裡談的可怕創傷,不只外在的創傷(童年的性侵、嚴重的身體虐待、被拋棄),而是即使外在的創傷過去了,內在還是不斷地經驗與感覺自己在那個創傷的狀態。聽著素珍老師的導讀,小編覺得作者好厲害,試圖用不同方式來描述創傷在一個人身上是如何醞釀與發酵。
老師提醒我們,當我們在思考創傷的議題時,不只要看過去曾經受到的創傷,還有為了要回應這個創傷,而形成的自我保護系統。從遭遇創傷當下被調動,保護個體避免遭遇更大的磨難。而因為這個保護系統的幼小與幼稚,同時他也對創傷個案帶來不小的影響。那些創傷都是在童年發生的事情,但為什麼恐慌、不能信任人的感覺,沒辦法被愛與愛人的狀態卻一直都在呢?因為這個保護系統的運作,本身對於個案而言便是另外一層的創傷。
作者透過客體關係來闡述創傷對人的影響,不只在個體本身跟照顧他的外在客體的過渡空間會遭受攻擊,同時,創傷也攻擊了他自身 ego-Self 軸的這兩個連結,視為內在的過渡空間,ego-Self位置是靈魂的安居之所,當靈魂沒有空間安放,人就會失去完整感,受創而解離的狀態、對環境、不安全感,切斷跟他人的連結。聽到這樣的描述,好像更理解了創傷的影響,聽起來也有點哀傷,不是只有外在的創傷傷害了個體,他的內在也持續地受創。
創傷讓兒童不能讓他的知覺賦予意義,嬰兒時期來自身體無可承受的情感與感覺,沒有被理解、涵容與回應,所以全部的經驗,都會讓他沒有辦法被意義化。
另外一個重點,治療工作最困難的是內在的保護系統,這機制其實是缺乏現實感的。例如:治療師可能已經用盡全心,個案還會認為感覺不到治療師的幫助,這跟治療師與個案在現實上做多少工作沒有關係,是內在的運作系統干擾。不管治療師說了幾千幾萬次愛我,可只要巫婆說過,人是不可信任的,個案就會認為治療師就是為了要收錢而已。非常原始,無法跟現實接軌。生活裡面的契機,似乎視為再次受傷的危險展現。
想不想直接聽素珍老師的導讀呢?歡迎一起來上課~~
▞▞▞▞▞▞▞▞▞▞▞▞▞▞▞▞▞▞▞▞▞▞▞▞▞▞▞▞▞▞▞▞▞▞▞▞▞▞▞▞▞▞▞▞▞▞▞▞▞▞▞▞▞▞▞▞▞▞
洪素珍【導讀《創傷與靈魂》系列一】 影音課程: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TBCXCCrsim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