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Jhen (諮商心理師)● 2024/07/31
課堂金句
1.人要邁向後現代,而不是懷抱著知識,把後現代術語、知識當成經驗的擋箭牌。
2.在一個互為主體性的空間(能容許共演),也許才能整合創傷式的經驗。
3.古典精神分析的情境也許有助於潛抑的覺察,但是否有助於整合?
4.二元對立的結構被解構,多元性最近被冠上過度政治正確的詞彙。接納差異與要求平等可能是不同的概念,除了意識形態的多元性。
5.我們很難想像教條能處理嚴重創傷的個案,而非重複創傷。
6.佛洛伊德晚年,描述經驗是「建構性」,放棄了對於客觀真實的追求。
↓ ↓ ↓ ↓ ↓
透過關係取向的精神分析四堂課,讓我們認識了精神分析學派的演變,從古典的角度,走入後現代的位置,我們學習了許多跟治療有關的概念,原本對治療師在會談中的的禁止、節制、行動化等禁令,開始有了許多的鬆綁,中立、被動的、投射性認同、共演、互為主體性,實務上也多了許多彈性,這堂課我們學習解離跟創傷工作、多元性、建構理論、敘事。雖然精神分析還是相對被動的學派,從這過程中我們好像也窺見了關係取向精神分析一直在打破過去古典精神分析的的框架,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一開始,老師從課堂上學員的提問開始談起,身為一個人或者治療師要如何真誠的跟個案討論各種問題。一些精神分析知識系統開始反思檢討,人的內在是否有某種結構,讓我們執著於權力、知識。接受你所學的理論無法解釋所有的事情。
創傷的心理病理發展稱為缺陷模型,來自於童年創傷,遭到虐待、忽視或不當對待。心智因為某些因素無法接受想法而形成的機制,若不是衝突而是創傷,那麼人類更有可能的防衛機制是解離而不是潛抑。
關係學派把解離提升到與潛抑同等的地位。從自我(ego)到自體(self)的典範轉變,解離也是常伴日常的現象,如開車。被切割開來的部分能自在轉換。創傷的解離兩者會拒斥。
創傷性的解離比潛抑還要難處理許多,臨床中先穩固自我(整合),才有能力想事情(洞察) 或是先能探討內在衝突(洞察),才能開始面對自我很深的分裂感(整合) 。
自戀、邊緣性、反社會未必是不同的診斷,而是創傷造成發展障礙的不同面向 。對社會而言,自戀的傷害性可能更大,惡性自戀為了維護低自尊而造成的暴力性。邪教教主通常是非常自戀的人,把一般人不敢表現的展現出來。
佛洛伊德在晚年描述經驗是「建構性」,治療室中的移情反移情,建構出了案主的(創傷)記憶,並不輕忽真實創傷發生的可能性,但也明白回溯性的記憶其建構本質。精神分析中的敘事,是互為主體性的,此敘事並不是「單人版本」的,而是隨著雙極治療經驗開展。 例如對於家暴的回憶,可能隨著移情脈絡不同而有不同的版本 。
後現代精神分析並沒有放棄「潛意識」與「移情」的觀點,敘事亦然。 關於創傷的敘事是在「依附情境(或非語言情境)」中重現, 回到共演與互為主體的討論。
精神分析相對的被動與中立性有助於創傷經驗的開展,謹記創傷經驗的非語言性,以及其行動與共演的層次,創傷經驗會用過往所述的機制(如投射認同或共演)再現在治療室中,承認有時我們無能為力,僅是在見證創傷。
小編從課堂開始的思考,如果身為治療師,沒有辦法對自己的權力、知識等各種慾望加以覺察,很可能在會談的過程中,不自覺成為一個想要去改變、指導、說教,甚至壓迫個案的人。也同意老師的提醒,真誠到底是學派的問題,還是治療師?難道會有特定學派比較真誠,精神分析就比較不真誠?還是治療師的個人特質或成長經驗的影響?
創傷個案的工作中,如果能不侷限在診斷的視野,真誠地進入跟個案的治療關係裡,允許共演、互為主體,經歷相互移情反移情的過程,似乎也打開了一個空間,去涵融並經驗個案受創時的無能為力。那麼在那個時刻,個案就已經不是自己一個人去經歷創傷了,小編是這麼想的。
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關係取向精神分析,歡迎一起來學習!
▞▞▞▞▞▞▞▞▞▞▞▞▞▞▞▞▞▞▞▞▞▞▞▞▞▞▞▞▞▞▞▞▞▞▞▞▞▞▞▞▞▞▞▞▞▞▞▞▞▞▞▞▞▞▞▞▞▞
魏與晟【精神分析x後現代:關係取向精神分析】四講影音課程: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Tf1pyRQCR0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