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楊旻鑫(心理師、大心診所執行長)● 2024/12/19
這門課像是補習班,簡單明瞭說清楚為何美國這邊會演變到後現代視野的精神分析。沒有太多的文藝,讓人感受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氛圍。
就是條理清楚講出各個定義與時代脈絡,所以我稱之為補習班名師。
我從小就最喜歡補習班了。只有珠算英文是被我爸安排的以外,其他的才藝與各類補習都是我求來的。
對於遇到補教名師,我都有份雀躍之情。
因為教得太好了,所以一天內一瞬間我就聽完兩堂線上課。一週上完全部四堂的課。
這個課,前段講了眾人對精神分析的誤解與迷思,精神分析理論爭議的演化,到目前與後現代的關聯,一堂課講完真厲害。也簡單用補習班的方式處理了什麼是後現代的爭議。
大學時我修輔導學程時,吳英璋(前教育局長、心理界大老)老師一方面教我們建構主義,一方面就跟我吵了起來什麼是後現代什麼是現代(我那時也正在修文化社會學)。有了這個補習,終於可以跟20年前的吳英璋老師對話了。看看大家的後現代各自長什麼模樣?
也提了治療裡,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的爭議悖論,例如收禮、寫作文,擁抱、親吻、自爆自己事情等主題(簡單帶過去)。這門課只是說怎麼思考,並沒有說有哪些做法。對作法區辨有興趣請上本診所開的【場構課】與【作文課】謝謝。
很重要的是,還區分了【移情】、【投射性認同】、【共演】這三個超困難專有名詞的差異。
其實現在這些概念與做法就是混著用了,但是讀書人就是分得出來細節,上完這個課會因為補習班加持,瞬間讓你像是那些精神分析有念過書的人一樣。讓我可以不那麼像冒牌貨,馬上講出區別:
【移情】就是依底帕斯移情(3或4歲以後),移情神經症會讓個案對父母的情緒轉移給治療師。
【投射性認同】是把更原始的母嬰狀態直接投射給治療師,讓治療師附身想要嘔吐打嗝(靈山派道場用語),這是屬於前伊底帕斯期3歲以前的心智世界。治療師要用反移情破解嬰兒/個案要表達的。克萊恩說嬰兒是要攻擊,BION說嬰兒是要溝通。
到了後現代的關係學派,說最好是分得清楚哪個是誰的投射,大家都一起在移情,一起在博感情,一起在投射,像在舞台演出但事後又要保持清醒與思考。所以稱為【共演】。
有了這些,對於美國式的當代精神分析,關係學派,就比較有感覺了。暨上次【心智化】的補習班整理,這次後現代美式【關係學派】的整理,魏與晟老師真是惠我良多。
最後簡單提一下【transferance移情】的名詞爭議,有人不愛用【移情】,建議用【傳移】。
拉岡派跟宋文里教授很常說,哪有【移情】,那是沒念過書的人,把美學用語拿過來胡亂挪用。心理治療裡,移的不是情而已,而是方方面面都轉移過來,
所以要用『傳移』才對!
所以要用『傳移』才對!
所以要用『傳移』才對!
以上上課與讀書心得報告完畢。
▞▞▞▞▞▞▞▞▞▞▞▞▞▞▞▞▞▞▞▞▞▞▞▞▞▞▞▞▞▞▞▞▞▞▞▞▞▞▞▞▞▞▞▞▞▞▞▞▞▞▞▞▞▞▞▞▞▞
魏與晟【精神分析x後現代:關係取向精神分析】四講影音課程: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Tf1pyRQCR0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