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克萊恩 #兒童治療 #客體關係 #母嬰關係
2025/5/08【克萊恩十講】課前公益講座第二場
【克萊恩理論裡的俄狄浦斯(伊底帕斯)情結】童俊× 周娟 主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kyoXzJZ3WIXW
撰稿⊙高郁倢 (諮商心理師 )|編輯⊙林俞君
研究所時期還不熟悉精神分析理論的我第一次聽佛洛伊德跟克萊恩覺得很排斥,尤其是許多有關性與攻擊的詞彙,這次一邊在講座中複習理論,一邊想到或許那個抗拒就是超我功能的運作吧,理論中描述超我形成之前的經驗,讓社會化的我難以招架。如今在專業工作幾年後,比較熟悉象徵化的理解與語言,反而覺得這種原初意象的語彙可以一直象徵地被解釋跟拓展很有趣,像是口腔連結到比較滋養、慾望與探索,肛欲期與控制和釋放有關等,可以對應到不同時期的發展以及臨床工作中的相關議題。
這次講座分別介紹了佛洛伊德與克萊恩描述的伊底帕斯情結,最後老師將兩者並置比較,我聽到那段時,腦中突然浮現那種「媽媽護持著小孩、爸爸護持著媽媽」的圖像,覺得兩者理論的不同,就好像父親與母親不同視角觀察嬰兒的差異。佛洛伊德的理論看嬰兒有一種距離感,因而能夠客觀地聚焦在嬰兒個體的需求與發展,理論本身是線性的,也讓人有種觀察的時間間距比較長的感覺。相較之下,克萊恩的理論大部分在描述嬰兒與母親緊密的互動狀態與情緒,有一種因為太靠近而混亂又強烈的感覺,也會讓我想到這幾年身為媽媽照顧嬰兒的經驗,例如嬰兒會反反覆覆,一下要吃一下不吃,或突然幾天可以睡過夜,才在開心以後自己可以輕鬆了,過幾天嬰兒的睡眠又變得混亂,經常會讓媽媽感到生氣挫折,就像克萊恩說的心理位置會不斷來回、描述著攻擊與折磨,但又是一種緊密而原初的關愛。
而當嬰兒大一點,進入到伊底帕斯的發展期,佛洛伊德很明確地把爸爸放進去關係中,形成一個外在的三角,有一個明確的家庭關係圖像,但克萊恩在描述的更像是某種象徵,將爸爸的角色融入到媽媽的心理狀態表述,例如老師提到克萊恩說「孩子想像媽媽身體裡有爸爸的一部份」與「聯合雙親」的概念,也讓我想到我在小孩一歲半之前有一種跟嬰兒很融合的狀態,甚至聽到關於戀愛的歌也都會只想到對小孩的情感。但到大約一歲半斷奶後,我會出現比較多想要跟小孩分開、自己獨處的感覺,好像那個三角關係與分化更像是我內在有一種陽性的驅力把我跟孩子分開,例如工作、成就感,或是比較有界限,而不一定是外在現實要回到跟孩子父親的關係中。
呼應到講座最後說的妥協性,覺得好像兩者理論之間的差異如果理解成一個家庭中父母視角的不同,其實是可以兼容的,蠻喜歡課程中這樣的對照帶來的聯想,有更多的角度可以去理解個體的發展。在這次講座的三角關係的主題中,我也好像成為夾在一對敏銳而細膩父母之間的小孩,感受到理論差異所帶來的張力,但也在其中努力整合吸收能夠幫助自己成長的養分。
▍ 歡迎報名:【克萊恩理論與臨床核心十講】深度課程
📅 時間:5/28–7/30
👩🏫 講師:阿根廷重量級克萊恩派分析師
María Pistani × Susana Merlo 雙導師聯手授課
📍 課程詳情: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AK7SO6yNjofF
▍免費觀看:克萊恩十講 課前公益講座
第一場:克萊恩對兒童精神分析治療和教育本質的思考
對談人:洪素珍 × 謝怡
回看網址: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QYXg46P339eC
・完成報名(購買0元)即可觀看
・回看期限:即日至5/27截止
第二場:克萊恩理論裡的俄狄浦斯(伊底帕斯)情結
時間:5/08(四)晚上 7:30–9:00
對談人:童俊 × 周娟
回看網址: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kyoXzJZ3WIXW
・完成報名(購買0元)即可觀看
・回看期限:即日至5/27截止
▍延伸推薦:
2025/5/05-26 洪素珍【導讀《走進孩子的內心》系列一】四週講座
課程詳情:https://psygarden.havppen.com/r/wrvXEehZ7oZR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