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跟課] 李維倫《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 第1堂

#小編跟課 #榮格 #現象學
2025/5/08-5/29 李維倫《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四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6q1PiLf9c6Cm

第1堂 探究人類存在經驗的必要失敗:為何榮格會在詩性與科學之間擺盪?

撰稿 ⊙奧惟弈‧希當/Awi Sitang(諮商心理師/心理一生 Psy for Live)|編輯⊙林俞君
 
談到「心靈」時,你想到什麼呢?
是腦?是心?是精神?是心智?是靈魂?還是其他?
 
榮格對於「心靈」(Psyche)探究,揭示了在自然科學作為主要觀看視角的世界中,另一種帶有人文科學視角的「觀看」方式,與思考如何「認識」人類心靈的可能方法。
 
透過維倫老師的導讀,不僅是認識榮格思想與現象學之間如何關聯,同時也是透過維倫老師導讀的視角,呈現給我們一種「用現象學的視角」顯現「如何認識」榮格其人其事之示現。



一、在自然科學視角盛行的年代,人們共同追問與考察認識心靈的可能途徑


被視為科學心理學開展兩大翹楚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與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卻共同指出了「自然科學」將人的心靈視為可被客觀測量、分析之物的視角有其「限制」。縱然期望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將人視為自然之「物」「認識」,但未能真正完成此任務。

佛洛伊德Freud與榮格Jung兩位重要的思想家,帶出另一種不同的觀看心靈的視角:以帶有「詩意」、「隱喻」、「象徵」的語言風格,共同以「夢」為途徑,將人類心靈世界進行一種深度探討。

胡塞爾Husserl的現象學視角,則是另一種邀請我們將「已然熟悉」(自然科學)視角暫停片刻,細細地用各種回到立體、想像、詩意方式的描述方式,讓被扁平化、刻板化、固定化的心靈世界用描述的方式重新顯現。



二、被建構的心靈:線性透視(linear perspective)的觀看視角


維倫老師在本堂課中提到,透過「觀看」視角歷史考察,帶我們回到中世紀「線性透視」視角被發明前後,人們「觀看」方式的歷史變化,以及「線性透視」成為當前人們如此這般熟悉的觀看視角時,就好像我們的心靈也被線性透視的視角給「綁架」了。

人們原初觀看的方式不盡然是那麼樣標準、整齊、劃一,帶有許多「想像」、「詩意」、「非邏輯」及看似「不精確」視角,但卻是最可能貼近人們「直觀」事物本身的一種觀看方式,帶有一些「意象」的視角,在我們的心靈被當前熟悉的語言規約之前,那暫時找不到熟悉語言可描述,卻是重新讓豐富多層次視角與觀看的心靈重新顯現的可能性。
 

三、人類觀看視角的兩種擺盪與掙扎:一號風格(自然科學)與二號風格(詩意)


維倫老師導讀榮格的一號、二號風格之對應關係,以及榮格為了將人類心靈世界描述清楚時所做的諸種努力與掙扎經驗。這讓我想起了MBTI在當代造成的風潮與限制,試著分享個人的觀察與思考。

榮格在描述人類風格時,其心理類型理論在當代被建構成MBTI論述方式現身於世,成為人們用來尋找認識自身心靈的一種風潮。

MBTI測驗的認識方式,像極了一號風格之展現。以帶有自然科學視角用分數、結果、歸類、界定的解釋方式,將人類風格「定性化」的一種當代商業化論述,使得人們很容易地拿MBTI的代碼成為自我介紹的起手式,或成為一種代表自身「心靈」的一種符碼,好像有了MBIT代碼,就等於認識這個人的全部。

然而,對於榮格來說,其思考人類心靈世界的運作時,那帶有詩意的語言,以圖像世界為思考的方式,清晰而明確地告訴人們MBTI並不是一種「固定」符號與表徵,它只是呈現了人們心靈作用可能呈現的顯現之象,但同時也包含了未顯現待考察之意象,呈顯了榮格蘊含豐富多樣及蘊含人文精神的二號風格之展現。



四、人類並不擁有「心靈」,是「心靈」擁有了我們;在心靈「世界」中,持續探問「存在」

人們用「眼睛」看待事物的方式,常以為「眼見為憑」,認為眼睛所見即是「客觀真實」。但,其實我們常「遺忘」眼睛所看的「視角」早已被以結構化方式呈現。它可能是一種神經認知科學的解釋方式,也可能是一種生物學、構造功能的解釋方式,也可能是前面所談「線性透視」帶來具有「量尺」、「精確」、「圖像」視角面向事物……

科技理性的自然態度,讓我們在觀看時常「遺忘」心靈其實早已被人們用如此這般的建構方式所看待,試圖以被觀看之「物」的方式闡述。然,榮格與現象學有一種共同的觀看認識,就是運用「詩意」、「隱喻」、「象徵」,乃至於「圖像」方式,試圖繞過早已被日常熟悉語言所框定的「認識」,重新記起可能為人們在生活中所失去的「東西」,去除其遮蔽、獲得直接經驗,以及為那些看不見的深度保留一個「被認識」之所在。


就好像榮格選擇的道路,是作為一位科學家但嘗試以「詩意」的觀看路線走一條認識人類心靈的艱難道路(因為心靈不再是那麼理所當然被簡化、化約認識)。但,也正是這份嘗試恢復其多元豐富心靈世界之堅毅精神與實踐,為許多對於身心靈世界好奇,渴望探究「人如何活著?」的追問者,提供了一種探問人類心靈的指引與方向。


就好像維倫老師作為一位現象學心理學工作者,他的置身所在,從自然科學心理學的世界,轉向哲學世界找到棲居與持續「傳道、授業、解惑」之所在;就好像維倫老師在課堂中數次提及余德慧老師的以「詩意」方式呈現給我們對於現象學認識的現身情態,作為在地化的現象學實踐工作者,其諸多著述就是一種讓心靈諸多可能性重新顯現的實踐文本。
 



走筆至此,作為一位現象學實踐的助人工作者,想邀請讀者一同加入《榮格與現象學》的課程世界,一同靜心思考:這是一個邀請您開始從心靈為人類所掌握之「物」的視角,轉向其實人類是由「心靈世界」呈現之種種樣態,使「人」的模樣得以如此這般現身視角,細細觀看描述之。在如何以現象學視角考察「榮格如何認識人類心靈」視角時,也邀請您面向自身「如何認識」人類心靈視角,繼續思辨與對話的旅程。


 ▍歡迎報名本課程:
2025/5/08-5/29 李維倫《榮格與現象學》深度導讀四講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6q1PiLf9c6Cm
*本課程開放報名至5月29日止
*影片回放可觀看至11月30日止


 ▍相關課程:導讀榮格本人重要思想之作
2025/6/05-7/31 魏宏晉《分析心理學二論》深度導讀八週講座(實體+線上)
https://psygarden.havppen.com/course/8dn0wU3ZuV4p


 ▍延伸閱讀:維倫老師課堂中分享
*李維倫(2022)。存在催眠治療。臺北:心靈工坊。
*James Hillman(2016)。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臺北:心靈工坊。
*Eva M. Simms《The Child in the World: Embodiment, Time, and Language in Early Childhood》


▍#心靈工坊LINE官方帳號 好友募集中😘
👉立即加入:https://lin.ee/fXdzkjF
🐳每月10日為您推播當月課程,20日向您介紹最新書訊
🍀不定期發佈免費公益講座


▍#心靈工坊YOUTUBE 經典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psygarden1
歡迎按讚、訂閱、分享,並開啟小鈴鐺🛎